桃園地景藝術節-水巷覓鏡水圈圈20131110

水巷覓鏡、水圈圈,是國內藝術家潘羽祐和新屋鄉在地居民共同製作的作品,
潘羽祐善於美化巷弄,結合在地特色及文化,
透過平日過往街道展示新屋過往尚未都市化的水圳風貌。

 

 

 水巷覓鏡 (7).jpg

 水巷覓鏡 (8).jpg

從稻米故事館走到對面水巷,其實我不懂文宣上說的水巷意思,想說只是配合埤塘地景的說法而已,可當我站在這個人孔蓋,轟隆隆的水流聲讓我恍然明白,原來我腳底踩的是一條水圳。

 

新屋是水鄉米都,農田埤塘處處可見,而串連埤塘的水圳和居民的生活更是習習相關,但近年因為都市化,原本圍繞在農田邊的水圳地下化或是被道路所覆蓋,也因此和居民的生活逐漸疏遠,而今透過潘羽祐的水圈圈,將隱沒的水圳重新喚起大家對水圳的記憶及情感。

 

 

水巷覓鏡 01.jpg   

看似花的花芯,其實是一條條的束帶製作而成的,
幫束帶染色一定花了想當多的時間吧。

 

 

水巷覓鏡 (6).jpg

水巷覓鏡 (5).jpg   

在此也看到原在新屋家計劃文宣上學生的作品,
這巨大的愛心,把原本單調又死灰的牆面裝飾的有朝氣多了。

 

 

水巷覓鏡 (9).jpg

這馬路上怪怪的圖案是什麼?

 

 

 水巷覓鏡 (10).jpg  

待我們轉個角度再看一次,哈哈~原來是一個人的臉,
水稻、曬穀場和鵝,這不是鄉村最常見的景象嗎,
黑媽媽沒有種過田,但小時候在雲林的鄉下,也曾在附近的農田灑潑過。

 

 

水巷覓鏡 (11).jpg  

藝術家潘羽祐以水圳的水藍色為底,彩繪一大型水龍頭延伸為手,
到了邊牆上拿起了副眼鏡,是要我們睜大眼睛看清楚,
他的畫作裡畫了些什麼東西嗎?

 

水巷覓鏡 (12).jpg  

如果化為實體,這無疑是個大巨人。

 

 

水巷覓鏡 (13).jpg  

水巷覓鏡 (14).jpg  

水巷覓鏡 (15).jpg  

池塘裡悠遊的鴨群,水塘裡的魚兒,市集裡販商,再到餐桌上豐盛的料理,
串起大家的記憶了嗎?小時候,曾和大人在池塘抓魚,在水圳摸蜆、、、、。

 

 

水巷覓鏡 17

水巷覓鏡 18

水巷覓鏡 19   

 

而這些充滿童趣的彩繪,是藝術家潘羽祐和幼稚園小朋友一起完成的,
讓小朋友發揮想像力及觀察力,在鏡中描繪出新的街景。

 

 

 

逛了一大圈新屋鄉,看了百分之八十的活動展覽,
真的可以感受出主辦單位的用心,
當都市化帶來漂亮又氣派的建築,卻也改變了原本的地景,
一個個埤塘被填平,一條條的水圳被覆蓋,
我們是否該暫停一下來想想,這真的是人民要的嗎?
消失的東西,要再使其恢復,往往得花費更多的金錢和心力。

寫這篇停了好幾天,剛好在今天看到中興新村要砍樹的新聞,
這比埤塘要被填平還要令我震驚及難過,
在我的印象裡,那兒綠草成茵,大樹成林,還想著有機會搬去那裡養老多好,
但為了發展經濟,卻得犧牲老樹和地景,
當初決定做高等研究園區有沒有徵詢在地人的意見呀?
一定要在那裡設嗎?台灣其他工業區和科學園區還有很多地空著養蚊子,
怎麼都沒優先考慮再利用的可能呢!
再回頭對應“看見台灣”這部記錄片上映後,官員們對這片土地沈重的檢討
實在諷刺又虛偽,讓人失望那又只是做做場面而已,
說愛台灣,救山林,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