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溪-走過黑金歲月


這個黑金,不是新聞事件報導的黑金,是老礦工以不確定的生命,深入地層挖出來的煤。


平溪從日據時期開始開採煤礦,並築了運煤的鐵道,自此改變了原本務農的平溪,優渥的採礦收入,湧入大量的勞動人口,當時平溪街上熱鬧不已,在菁桐還有日本人留下的日式宿舍區,當時,還建了一棟太子別館,準備給日本皇太子來台入住的,可見平溪在當時的地位有多重要。


但是1970年後,一件件煤礦礦坑崩塌事件接二連三的發生,當時親人對著崩塌的礦坑呼喊著親人回家的畫面,至今還深烙我的腦海。後來在不敵國外廉價煤的競爭下,礦場一個個接著倒閉,平溪又恢復原本的寧靜,但曾經擁的繁榮及炫麗,在歲月的摧殘下,如今成了廢墟一片。



模擬礦坑情形的雕像。
這是唯一張沒有處理過的照片,礦坑裡黑漆漆的,礦工也因為粉塵而沾的一身黑,這天的天空,也是灰灰的。


礦場倒閉,礦場公司可以買進口煤再賺上一筆,但是礦工就沒這麼幸運,肺因為長期吸入粉塵而得了矽肺病,一生都得受矽肺病的煎熬。


這讓我想起吳念真筆下的"多桑",在那個堅苦的年代,如果有得選擇,沒有人會願意去做礦工,然而多桑卻宿命的承受這一切。


 



喂~你們兩個是來湊熱鬧的嗎?


 




翻拍自位在十分的台灣煤礦博物館的照片,這是某個煤礦公司改建的,上次來時,還看得到礦場裡的煤堆,現在只見荒廢的洗煤場還矗立在那兒。


因為這天遊客真的很少,看了手上的簡介,雖然裡頭還保留煤礦的相關文物,但是,不怎麼的,心裡就是毛毛的,也許因為天也下著毛毛雨吧,我們沒有進去參觀,下次吧,找多點人來壯壯膽。





位在菁桐的礦場一角,真的就是廢墟。




石底大斜坑


解說牌內容:石底煤礦開採十餘年後,台陽公司企劃完整的開發計劃,於昭和十二年(1927)開鑿大斜坑。大斜坑為高2.5公尺,寛2公尺之雙軌台車道斜坑,以傾斜15度之俯角延長900公尺,費時三年完成。聯絡石底一坑,二坑,三坑,五坑,將各坑之出炭集中至坑內2000公尺之水平電集路及斜坑,搬運至坑外,縮短坑外運輸,以便採煤集中管理。坑內規模南北總長約5公里,寛約1.5公里,深度則有1公里(海平面下730公尺),為全省開採最久,開採面最廣,最深的礦坑。石底大斜坑的完成,對台灣煤業歷史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民國六0年代,由於開採條件漸趨惡劣及世界性石油能源趨勢,煤炭能源消費時代漸成過去,六十四年,石底大斜坑收坑,結束超過半世紀的開採歷史。


註:因大斜坑為在平溪鄉石底村而名之。


 



位在菁桐車站上方的洗煤場






菁桐車站旁的缷煤場,洗煤場在其上方,將處理的煤缷至火車上運走。


 



加註日語的標示牌,應該不純是為了來此的日本觀光客(雖然那天在火車上遇到真有來自日本的旅客)而設的,也許是提醒遊客,這個在日據時期盛榮一時的小村子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