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前些日子,老是在”盧”他的外公:”阿公,什麼時候你才帶我回去下港?我要去看三合院。”
我爸要求他平時要聽話,要乖,不讓我操心就帶他回去。
中秋假期,老爸為實現對他孫子的承諾,約了妹妹和我一同回雲林東勢厝的老家。
這段旅程還有一個意外,我竟在西螺休息站,遇到陪老婆回高雄的專科同學-鄧呆。
多年後再回老家,看到老家褪了色的牆,充滿霉味的房間,還有枯死的盆景,
心中五味雜陳,凋零,是我當下閃過的形容詞。




這三合院應該有一百年了吧,不過現在的樣子和百年前應該不全然相同,
其一,經多次颱風破壞,整修好幾次,
其二,因應家族人數成長,房間及衛浴設備皆已更新。


左上下:三合院正廳,裡頭供奉神明及祖先,而門聯是用刻上去的。
右上下:正廳的樑是原木做的,而柱分為兩截,上層與樑結合處為原木做的,而下方接著石柱,石柱下方快接近地面處有一圓形突出,據二伯父說,那是先人智慧,它的功用為防地震。


左圖:正廳左右廳舍的窗戶,上方裝飾為書卷,刻字為”詩禮傳家”
右圖:正廳通往”灶腳”(廚房)的走廊



寛敞的庭院,是小朋友玩樂的最佳場所,羽球,足球,紅綠燈.......等,隨他們怎麼玩。
而這三合院裡,若連同其他親戚的,房間應該近二十間吧,最高興的也是小朋友,因為他們可以盡情的玩捉迷藏。
(要找到其實很難,我小時候也曾和堂兄姐弟妹們這樣玩,最後都因找太久了,自己投降的比較多。)


我們稱為”巷仔口”的園(台語),在園裡,爸爸和親戚們建了一座懷恩堂。
學農的弟弟在這裡種了很多植物,樹長得快,大家來這裡時,已有樹蔭可遮陽乘涼。


小朋友還是不得閒,撈福壽螺來玩,讓人感慨的是,再也看不到田螺了。
左下:小朋友後面一片綠油油的,是土豆田。


二弟種的台灣欒樹,後來才發現,很多地方行道樹也種台灣欒樹。
左上:妺妹,外甥女子庭,佳蓁
右上:欒樹的花
左下:欒樹的果實,熟了會呈紅棕色,樣子反倒有點像葉子。
右下:果實裡的種子。


土豆,為什麼叫土豆呢,顧名思義,就是長在土裡的豆。為什麼它要長在土裡,要問”臭頭洪武”。
左下:這是發育不良的土豆,現在長這樣,二個月後,它還是這樣。不過它是包在豆殼裡,誰也不知道你買到的是好的還是壞的。
右下:這是品質優的土豆,飽飽的,不過三伯母在一旁還是不滿意的說,為什麼不是三個土豆仁的。
(這時的土豆還不能吃喔,連生吃都不行,還得再等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它完全熟透,就可以生吃了。)


有了這片地,這些土,小朋友真的玩瘋了,連我們要回家了,還叫不動。


這還不是村姑的基本扮相,遮陽擋風的碎花帽呢,在那?
(.............三伯母正戴著呢!)



喂!鳥兒”幫尬”(班鳩)你會不會太嚣張了,竟然在我們面前悠閒的散步,無視我們的存在。


回來這,來賜安宮拜拜是一定要的啦,是東勢厝的大廟,主奉三山國王。
對這裡最有印象的是我十六歲時是在這裡完成”脫絭”音ㄊㄣˋ ㄍㄥˋ(台語)。
什麼是”脫ㄊㄣˋ絭ㄍㄥˋ呢?就是一般人說的成年禮,不過直接說成年禮,就太沒人情味了。
依黃媽媽口述,在古早時的人,小孩週歲後,將古銅錢拿到廟裡祭拜七娘嬤,祈求七娘嬤保佑小孩平安長大,將紅繩穿過已過爐古銅錢佑符(即為絭),再戴在小孩身上,日後在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再將”絭”拿回廟裡再過爐一次或是重新換紅線,直到小孩十六歲時,於七夕七娘嬤生日時,回去廟裡謝神,將保佑平安的佑符(絭)取下,從此不再配戴,意指小孩已長大獨立,不再受七娘嬤的保佑。這樣的程序就稱”脫ㄊㄣˋ 絭ㄍㄥˋ 
現在要找到古銅錢已不容易,而各廟自己開發的護身符更是百百種,而我的”脫絭”程並沒有電視轉播的那麼繁複,它很簡單,但意義卻很深。



左上:大廟主殿
右上:主殿後方的壁畫,述說著三山國王成仙的典故。
左上:後殿供奉觀音佛祖,殿裡天花板的藻井。
右下:殿外的石獅子,左為公獅,右為母獅,母獅下方還有一隻小幼獅。


美食時間,這裡特產除了花生還有鵝肉,其實鴨公鴨婆也不錯啦。(整隻賣喔,立冬進補最佳選擇)
在大廟旁的阿秋鵝肉算是做較久的,而阿秋隔壁賣蚵爹的,住在”巷仔內”的,應該都知道。
 


東勢鄉全球資訊網:http://w3.yunlin.gov.tw/partment/town/tungs/index_tungs.html


東勢鄉鄉土教育網:http://cuy.ylc.edu.tw/~cuy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