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小病看成大病 求助無門-易掛錯科的症狀與就診訣竅


兒子小時候因為咳嗽,四處看診都沒有好轉,接著是手指頭皮膚脫皮皸裂,看他痛,我們大人卻一點辦法也沒有,那是的我真的很怚喪,有一次晚上實在是咳到不行,去了醫院掛院急診,櫃台小姐轉到當時有門診的小兒科,就這麼陰錯陽差,我們遇到是位過敏專科醫師,經他診治,才知道兒子的一些反應全是過敏引起,真是害了兒子白白吃了一堆無關病痛的藥,心疼啊!


我當初因背痛看診,掛的科別是神經內科。


 


 


轉貼聯合報文章



【聯合報/記者許峻彬/台北報導】
你有沒有病看不好,換醫院越看越嚴重的經驗?你有沒有從小病看成大病的經驗?越來越多病患有上醫院求診,解決不了狀況卻求助無門的慘狀,他們要求病患權益受到重視與關注。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有個案例,一名勞工投訴因左腳膝蓋疼痛,到某家醫院骨科求診,醫師觸診後說回家做復健即可。兩周後疼痛不減,再去找同一位骨科醫師、照了X光,醫師說骨頭有些退化和磨損,處方箋開了鈣片和維骨力。


這名勞工吃了三周鈣片和維骨力,膝蓋越來越痛。於是換到另一家醫院看骨科,醫師診斷是神經有點發炎,又是照X光,開了消炎止痛藥。


這名勞工服用消炎止痛藥還是痛,到第三家醫院求治,還是X光檢查,隔周回診看報告。這回醫師做了血液、尿液檢查,說骨頭沒事,研判可能是痛風,開了痛風藥給病人。


病人不信,再上第四家醫院,同時還去兩家中醫診所,其中一位中醫師推測,可能是神經壓迫引發疼痛。


經過這些折騰,病人發現左腳肌肉已經開始萎縮,再回到第一家醫院掛神經內科。神經內科醫師再做腿部X光檢查,發現是左大腿髖關節磨損且壓迫神經,引發疼痛,神經內科醫師建議病人開刀置換人工髖關節,轉給最早那位骨科醫師,手術換上人工髖關節,總算疼痛不見了。


醫改會算了算,這名勞工至少上六家醫院、看過廿多次醫師,花了大半年,直到肌肉萎縮才找出病因。


大塊出版董事長郝明義也有類似慘痛經驗,太太轉了三家醫院、住院一百零八天,才發現一路全是冤枉路,讓他決定發起「ucare icare」運動,希望提醒醫病雙方,「醫師你怎麼治療的,我很在乎」。


郝明義說,太太因為自體免疫疾病,其實在第一家醫院門診,醫師早做出正確診斷,但卻不願多花點時間解釋病情及治療方針,他們因為不安和不解,開始「逛」醫院。


醫改會董事長張苙雲說,台灣的病人與家屬必須在醫院間「撞來撞去」,尋找正確診治,導因 國內 醫師看病時「不開金口」,又缺乏會診,醫院間也缺乏聯手診治整合資訊的習慣,病人只好自己承擔起會診、找不同醫院醫師尋找適當治療的責任,結果病人被罵成在「逛」醫院,承擔了許多原本醫師該負的責任。


2007/01/28 聯合報】




 



易掛錯科的症狀與就診訣竅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常有病人抱怨,到醫院看病總是等等等,但一進診間,病情還沒有說完,醫師已開完處方。專家建議,看病前要先做功課、就診中則掌握訣竅,才能讓就醫過程更合理、有效率,也不致 任憑 醫師處置。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姚建安指出,「如何正確求醫其實是一門學問」,以台灣的醫療生態,平均每位醫師診療一名病患的時間可能不會超過五分鐘,所以病患在進入診間的前卅秒到一分鐘內,要先把自己認為最重要、最感困擾的症狀說清楚。


姚建安建議,不妨把想要問醫師的重點先條列出來,以免臨時忘了問。另外,也可先依醫師問診常問的「哪裏不舒服?」「怎樣不舒服?」「不舒服多久了?」依序想好答案,就可清楚描述自己的主訴。


以腹痛為例,要說到底是何部位出現疼痛,如上腹或下腹。至於疼痛的性質,最好說清楚是悶痛、絞痛或像刀割的痛,疼痛是持續還是間歇,有無特定發生的時間,或姿勢變化時有無改善,這些對醫師診斷都是很重要的線索。


醫師也提醒,若有持續在服用的藥,就診時應該把藥名、劑量或包裝盒拿給醫師看,可避免重複用藥或發生藥物交互作用。


另外,若醫師診斷為重症或需動大手術,姚建安建議不妨徵詢其他醫師,尋求「第二意見」,但要記得先取得原醫療診斷或病歷摘要(包括X光片或電腦斷層掃描片),並在事前稍做註記,好讓醫師迅速閱覽。


但他強調,徵詢第二意見的醫師最好為該科的權威,否則診斷結果若模稜兩可,反而增加困擾。


2007/01/28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